我想了半天,总结出了最主要的一点——关注且只关注生命。
继续借用那句话:仅代表个人情况,不代表所有ISTP群体。
就……感觉我本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求生欲很强,之前我写过一个回答,里面就提到过我应该不太可能成为那种重生爽文的女主,因为我如果遇到那种什么灭族之恨的血海深仇,绝对是会选择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想方设法一直让自己继续活在上一世的类型,有的人觉得这叫缺乏自尊心,道德感很低,但实际上我单纯就是觉得只有坚持活下去才能有希望改变结局走向,运气好的话,我将来能逆袭复仇成功,运气不好的话……emmm……那就不好吧……至少我曾经给自己留下过希望了。
反正主打的就是一个求生为大,活在当下,在生死面前,一切面子尊严什么的都是小事。
然后,我看挺多人说ISTP跟原生家庭无关的,但实际上我个人倒是觉得至少我本人会变成ISTP跟原生家庭应该是有关的,但这里的有关不代表ISTP缺爱哈,我觉得自己不能说是缺爱,应该说是缺少父母的亲自陪伴,但我父母经济条件还不错,所以我的童年是有保姆照顾饮食起居的,我本人没有真的吃过太多苦,再就是,我想学什么艺术特长,我父母也都会花钱给我报班,还会给我买最贵的乐器,所以我倒是真没觉得自己缺爱,我就只是觉得他们缺少对我的陪伴而已。
所以,这就造成了个什么结果呢?就是我本人在这个过程里,慢慢地被潜移默化养成了三种比较特殊的认知,而且这三种认知也确实都是很容易导致出ISTP看上去比较冷漠的特点的。
第一种认知就是,“情感没啥大用处,人只要能活着就行”,因为我从小就得不到什么精神层面的滋养嘛,父母不会亲自教育我什么大道理,保姆也没什么文化,基本上不会跟我有什么情感和精神上的交流,她就是拿钱干活,做完家务做完饭,她的工作就结束了,所以我一直以来得到的都只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最底层的那一级需求的满足,也就是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这就导致了我一直觉得,只要人还活着就够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个观点,对我自己适用,对别人也适用,我会觉得自己遇到什么大事都无所谓,只要我还活着就行,但同样的,我也会认为别人遇到什么大事都无所谓,只要他还活着就行,所以这就会导致很多人会表示非常无法理解,认为怎么可以有人看上去好像没有感情一样呢?人怎么能只要活着就行呢?还得有马斯洛理论更高几层的需求啊,你难道不需要得到安全感么?(第二层)不需要建立社交关系被爱么?(第三层)不需要被尊重么?(第四层)不需要实现自我么?(第五层)但是,我的观点还真的就是:不需要……
因为我从小就没得到过这些,但客观上我也健康茁壮的成长为了一个成年人,所以,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就是会认为一个人只要满足了最底层的生理需要,就不会影响到他正常的生存下去,而更高的层级,我从来没有得到过,但也没影响我正常成长,所以我就会默认为自己不需要。(没看到就等于没有,这个观点好像有点唯心主义的感觉哈哈哈)
第二种认知就是,“我知道这是爱,但爱的具体方式不对……所以,只要有爱就行了,方式无所谓”,因为我父母会给我找保姆照顾我嘛,也会给我花钱报班买乐器,但他们会有个问题是他们觉得请保姆照顾我就是爱我,但我想要他们爱我的方式,其实是他们自己陪伴我,他们觉得给我买最贵的乐器就是爱我,但我其实不想学那个乐器,想学的是另一个乐器,他们不愿意答应,非要我学他们喜欢的乐器,包括其他方面也是一样。比如,给我买衣服,我喜欢的衣服,他们不喜欢,但他们偶尔也会给我买我不喜欢的新衣服,给我产生的感觉就是,我倒是能看得到他们在我身上的付出,但他们的付出不是我想要的方式,我就很不确定自己应不应该领这个情。
所以,我在很多年里,应该说直到大学毕业以前,我都陷入在一种内心的纠结里,就是我知道我父母是爱我的,但我总觉得他们爱我的方式不对,所以我就觉得我没必要领情,因为我想要苹果,他们给了梨,但我依旧还是缺苹果,依旧还是只想要苹果(且不想要梨),但我父母就一直觉得我得领情,因为他们确实是为我付出了,所以我就应该得知恩图报,在他们的洗脑下,我也就相信了他们的观点,觉得只要是付出了就够了,是不是对方想要的方式都无所谓,然后就有样学样的把这种认知也原样照搬到了跟别人的相处里。
于是,这个认知具体表现出来,就变成了我知道你们需要我提供情绪价值,但我提供不出来,(因为之前没学会过具体应该怎么做,缺乏给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不过,我能帮你解决掉这个困难,虽然我心里很清楚,你更想要我为你提供情绪价值,但我帮你解决掉了这个困难,也是一种爱你的方式,所以,我就觉得只要能帮你解决掉困难就够了。(换句话说,我决定就这样明知故犯的一直不给你提供情绪价值,因为觉得没这个必要)
第三种认知就是,“爱只能给自己,给不了他人”因为我从小就是自生自灭的生活状态嘛,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遇到什么事情也找不到大人帮助,只能自己解决,所以慢慢长大以后就会潜意识觉得“只有自己靠得住”,虽然客观来说我的成长是依赖于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没有他们提供的物质资源,我也不可能有吃有喝的长大,但因为他们缺乏亲自的陪伴和照顾,所以,在我童年的认知里,父母就是一直缺席的,因为小孩子的认知不可能那么成熟,能清楚地意识得到是爸爸妈妈在努力赚钱养我,还是那句话,小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肤浅,看不到就等于没有。
所以,尽管过了很多年,我长大以后也意识到了我的成长全靠父母工作赚钱作为物质基础支撑,但潜意识依旧还是根深蒂固的觉得“我是靠自己独立成长的”,“只有自己靠得住”,在主观认知里否认了父母提供的经济基础的存在,这种潜意识长大后也直接就被应用在了爱情里,就会让我觉得“爱”这个字只能自己给自己,我给不了别人“爱”,别人也给不了我“爱”,所以,我最多只能给别人“喜欢”,而且,我也毫不双标的只要求别人给我“喜欢”就够了,从来就没奢望过谁真正爱我这种事情,倒不至于觉得自己不配被爱那么自卑,就是纯粹觉得“爱”这个概念本来就给不了别人,只能自己给自己,别人也是只能给他自己,给不了我。
这三种认知,其实是一层一层递进的,因为觉得生命最重要,而且也是唯一重要的,所以就选择性忽略了情绪价值的重要性,就会觉得“我帮助你继续活着,就是爱你的表现”,但你跟我要情绪价值,我不知道该怎么给,也觉得没必要给。而且,我也说不上自己爱谁,最爱的就是我自己,但事实上连我自己都得不到我给出的情绪价值,更何况是别人呢,所以就更不觉得自己有必要给谁提供情绪价值了。(相反的,我也不指望别人爱我,不需要别人给我提供情绪价值)最后还是回归到那个基础认知:只要能一直活着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