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仔细数数下面这张图里面有多少戎狄蛮夷。.
不是周王室把封国封的那么大。而是这些诸侯们武德充沛,打出了一个大大的疆土,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至少在西周时期,周王室的直辖领土是当时诸侯里面最好的。
西土关中养起了一支西六师部队,中土成周养了一支成周八师部队。
而且西周还是一个王朝,作为一个王朝,她可以接受四方的朝贡。
全天下诸侯的人才,物资,都要汇聚到王都之地。
当时也设置的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四方进贡的物资。
《兮甲盘》的铭文便记录了这一历史。
周王命令甲去征收四方的贡品,甚至到了南淮夷地区。南淮夷不敢不到洛阳来朝贡,献上财帛,粮储和服徭役的劳力,不然就会遭到成周八师的讨伐。
王令甲征治成周四方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人,毋敢不出其帛、其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镤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
这就是周王朝的一支征税大军,作为天子,他不仅是周国的国君,更是天下的共主,从名义上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除此之外,分封出去的各国诸侯们,也和王都之地维持着宗族上的联系。
《簋铭》《燕篮》铭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命汝司成周里人,及者(诸)侯大亚、讯讼罚。”“王若H:棘,命汝司成周里人粟诸候大亚,熊讼罚取微五。”
其中提到的大亚,就是地方诸侯们的亲戚,或者说留在王都里面的分支。
这些王都里的亚族和他们在地方上的母族维持着血脉联系,这也有助于强化周王室对天下的掌控。
但血脉联系,总是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削弱的。
在西周初年,权倾朝野的周公之子明保,可以总宰天下,统领内服王朝众臣与外服诸侯。
舍三事令,眔(逮)卿士寮,眔(逮)诸尹,眔(逮)里君,眔(逮)百工;眔(逮)诸侯:侯、田、男,舍四方令
西周晚期的王都大臣,已然没有这样的权力了,诸侯已非其直接管辖对象。
番生的职司是总领公族与卿士、太史二寮署,薪金为廿锊。毛公的职司同样是统领二寮及公族,顺便负责王家琐事,更特殊的是拥有对外的征伐权,其职权所及范围宽于番生,薪酬亦高,为三十锊。
但这种变化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在周王朝建立之初,从晚商时期发展而来的分封制,还是版本答案。
毕竟他们要统治的,是一个文化面貌复杂,族群众多的帝国。
之前的早商帝国,倒是特别喜欢用直辖的方式来管控天下。
他们在各地修建众多文化面貌统一的商城,来控制主要的资源点。
但是到了商代晚期,他们已经换了新的统治方式。
王室只控制内服的王畿之地,外面是各种臣服于商朝的方伯首领。
比如周人,就是他们的西土方伯之一。
商朝晚期面对的局面,就是如何掌握一个拥有众多族群的帝国。
早商的策略是征服和同化。
晚商的策略和征服和分封。
周王朝则完善了分封制,再辅佐以宗法制。
这已经是他们能给出来的版本答案了。
你让他们搞后世那种郡县制,他们也搞不来,你让他们学习早商那样到各地建商城。
数量稀少的周人能淹没在戎狄的海洋之中。
其实直到春秋时期,中国这片土地的开发程度都远不如后世。
这是西周春秋时期关中的开发程度。
这一张是秦汉时期关中的开发程度。
从这几张图的对比就可以看出,直到春秋时期,关中平原的开发程度都不高,关中地区的经济中心在周原附近。
直到中国人点亮大型灌溉技术之后,即修建了郑国渠等大基建设施之后,关中平原才成为了千里沃野。
所以对于周人来说,远离河谷,开发程度较低的大平原,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他们连关中都没有人力物力来开发,更别提被视为戎狄之地的那些地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