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瞎几把高估什么官僚士绅地主的高度影响力。
华北平原的士绅地主基本上都被满洲祸祸过了,而且清军入关之后的圈地圈奴,杀人放火,也根本不考虑多少阶级属性问题。不管你是不是士绅地主,清兵都是照杀不误的。
它自己控制的汉人中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建立官僚系统,然后再找一些愿意配合的,重建一个官僚系统根本不难。
我们还是要脚踏实地的从技术细节去分析李自成面对的挑战。
能把残存的关宁军统战到自己这边来,然后调集主力防守北京,密云,迁西一线。
这是最上策,假如吴三桂和山海关士绅官吏愿意配合的话。
假如按本位面历史一样,和清军第一战失败了,应该尽可能的带走北京城的官僚,然后退守山西。
而且山西必须坚守住。
其实历史上清军在山西,宣大地域面对明军,一直都很不顺利。
山西它不像燕山山脉。
燕山山脉虽然看着高大,但纵深太薄,比杜蕾斯还薄。
一旦从薄弱点破关,很快就进入华北平原,这是燕山山脉不利的一点。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要迁都北京,而且把北京当做一个大军营的根本,为燕山山脉提供纵深机动防御。当然在他那个出征到俄罗斯边界打人的年代,你看不出来。
崇祯亡国就亡在长期将明朝残剩不多的国力投送到宁远以北这个明朝后勤实际上无法负担的地区。
如果早早的放弃宁远以北,将祖大寿等人的兵马和精锐骑兵撤回来增厚迁西,密云,遵化方向的防御力量。
哪怕是集结于北京养着。中国历史可能都会大不相同。
唐代以后的汉人和唐代及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定居点向华东平原,向长江淮河中下游流域不断转移。
这实际上使汉人远离了山陕这个天然堡垒板块。
燕山山脉厚度太薄,是无法改变的。
而山西呢,满洲兵破口了一道边墙,后面还有一大堆山峰和堡垒,过了一道山梁,又是一道山梁。
在整个明清易代战争中,清军最大的失败之一,甚至可能是没有之一,就是1634年入侵宣大山西地区。
明军当时主要就是依托山地,专打夜袭和短促反突击,只打清军殿后部队和小股前锋,轻易不让清军大部队包围。
而山西地界的很多普通居民,没有盔甲穿的守兵,军事素养也远胜内地。
李自成不惜一切代价,也必须坚守住山西,稳住姜镶。
要知道姜镶后来孤军,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大同的野战部队也早已损失殆尽的情况下,还坚守了大半年。
而李自成呢?姜镶坚守的时间几乎超过了他放弃整个北中国的时间。
项天鹰总给李自成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说得他完全是不得已。
但事实上,在当时,清军的供给系统还不足以支持清军在关内立刻展开长期围城攻坚行动。即使加上朝鲜人卖给他们的粮食,他们还是连围困宁远都比较吃力。
带上一个多月口粮进来抢劫和长期攻坚是两码事。清军那些红衣炮光是进度都要落后满蒙八旗大老爷们一个多月。
李自成如果能稳住姜镶,死守山西不退,另外南面出兵截断运河。
那么满清就算在华北跑马圈地搞出一堆奴隶庄田,也不是马上就能供应得上的。
当然了,李自成在山西都没有消化干净的情况下,就强行东进拿下北京,还吃了山海关一片石之败,本来就是一件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