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是战争的关键点。它将德军在东线南段,从1942年5月以来取得的全部领土收益全部清零,德国损失了他的最大而且战斗力最强的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局,使得德国国防军处于弱势和守势,这也向世界展示了他们并非不可战胜,并使希特勒深感屈辱,作为回应,他计划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永久解决苏联问题。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从苏德战争爆发以来,每年的夏季,都是德国发起进攻作为开局,而每年的冬季,都是以俄国人的反攻作为结束;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1941年6月德国发起的“巴巴罗萨”行动和1941年12月苏军发起的冬季大反攻;1942年7月德国发起的对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蓝色方案”和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发起的大反攻,都是重复这种“攻—守模式”。在1943年曼斯坦因元帅指挥发起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的强力反击下,俄国人的冬季大反攻被遏制,双方的交战战线又一次回到了1942年7月德军执行“蓝色方案”之前的战场态势,即德国和苏联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东部边境地区对峙的局面,德国国防军还拥有整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领土,甚至在俄罗斯西部还占领着一大片俄罗斯领土,这至少从战线的表面上看,双方是又打了一个“平手”。鉴于苏德战场以往的态势,德国最高统帅部认为,又该轮到德国“发球”的时候了,德国要在1943年的夏季攻势中重新掌握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这也是德国最后的窗口期,因为此刻美英盟军还远没有在距离德国最近,最具有威胁性的西线发起登陆进攻,德国的西欧大后方是相对安全的;这是德国能够全力以赴解决苏联问题的最后时机。
但是应该考虑到,鉴于德国在苏联战场的惨重损失,德国的战略目标越来越缩水—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在苏联战场的全面推进,气势如虹;到1942年“蓝色方案”的重点进攻高加索;到1943年夏季,德国国防军的战略目标只能是“库尔斯克”突出部了。1943 年 2 月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以及此后的损失,意味着德军越来越缺乏人员和装备。 1943 年 3 月,东线部队的兵力比既定兵力少了 470,000 人,仅有约 600 辆作战坦克。 他们不再有实力发动大规模攻势,于是德国最高统帅部将库尔斯克突出部作为一个更有限、更容易控制的战场。 如果他们能将库尔斯克突出部消除,既能摧毁苏军大部队,又能缩短战线,改善他们的处境。
而且,“堡垒行动”是曼斯坦因元帅主持的南方集团军群力主发起的,这是曼斯坦因自信心的表现,他认为自己既然能在俄国人发起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中力挽狂澜,那么在准备更为充分的“堡垒行动”中,德国军队还能够再接再厉,拔除库尔斯克这个钉子,利用曼斯坦因元帅擅长的装甲运动战,在大规模坦克会战中摧毁苏军的主力。无疑希特勒是倾向于曼斯坦因的,他对“堡垒行动”也寄予厚望。对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反对声音,比如主张采取防御策略的古德里安和莫德尔,元首最终还是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因为希特勒最终要从东线战场的全局考虑问题:如果只是被动防御,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对俄国的战争?防御战就是消耗战,这需要时间,而德国最缺的就是时间!3月中旬商定的 (即库尔斯克进攻行动)原定于4月中旬发起。 这对兵力耗尽的德军来说为时过早,为了保证补给、增援和等待“黑豹”坦克等新武器的到来,行动一再推迟。开战日期最终定为1943年 7 月 5 日。这再一次证明了:时间对于德国的致命影响,这简直是无解的难题:为了确保战役的胜算,就要花时间进行准备;而时间拖延下去,不但失去了战役的突然性,而且更为要命的是,敌人的准备也越来越充分,国防军的胜算就更小;而且随着时间的拖延,“第二战场”的威胁变得越来越大……可见,库尔斯克打还是不打,对德国来说都是凶险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