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吧。
我们看到的历史是:
魏略曰: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
你可能觉得曹丕这是在演戏,在给自己凹人设。
或许如此。
但还有其它。
一炮害三贤那天,曹丕也在场。
遭遇突袭,溃败,损兵折将,这一切都看在曹丕眼中。
曹丕后来怎么说?
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这是事后的陈述,就是说两个兄长遇害,十岁的自己骑马得以脱身这基本事实。
搁到现在,战争中有十岁孩子能驾驶交通工具逃出生天,还不被媒体吹上天?
曹丕是古人,是名人,也是帝王,但那时候再早熟,也就是十岁的小屁孩。
一路亡命的惊心动魄,怎能不刻骨铭心?
这是毕生都不会忘却的经历。
当曹丕安全后,他就放心了么?
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
并没有。
曹军在溃散混乱之中群龙无首,无法整合力量,只有于禁勒令数百人有组织的且战且退。其他人都如没头苍蝇般四处寻找曹操。
曹丕这个时候担心的是父亲,是曹操,还有未知的一切。
心里有曹操被干死这个最坏的念头产生都很正常。
十岁的小朋友要经历和担心这种事,他能忘么?
忘不了。
等他称帝后,每每想起当初,看看今日,都会感慨命运造化的安排。
这种念头不是等到称帝后才有,必然是经常盘桓于脑中。
无非曹操活着的时候,他最多就是储君,这种话说不敢说罢了。
这是曹操最大的痛点。
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曹操能卑鄙到说出“我前后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负也”这种话,也要承认愧对曹昂。
可以想象,在父子负伤逃亡的路上,曹操马不能骑,曹昂不能骑马——曹操骑曹昂马自己跑,或曹昂马驮着曹操、曹昂父子跑,无非就这两个选项。
曹昂正视自己被丢下的命运时,会对曹操说什么?就丁夫人对曹昂的情感,以及曹操的愧疚之语看,十有八九,在父子诀别的最后时刻,曹昂把养母丁夫人拜托给曹操。
结果,曹操回头就和丁夫人离婚。
但,以曹操的道德水平看,这种程度能让他在临死前说出这种话否?
这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回到曹丕身上,他的储位稳么?
曹操想诸子分据汉中、长安、寿春、以及建安二十四年欲用曹植——这些想法和做法,对曹丕而言算不算刻薄?曹操多活几年,未必就是曹丕之幸。
曹丕在这种环境下最终上位,怎能没有感慨?
他是否想过,那天和曹操一起逃命的子嗣如果不是曹昂,而是自己会怎样?
曹昂伤到不能骑马的时候,曹操坐骑恰好就伤到不能再骑,天下间有这么巧的事情么?
我们看到的记载,都是已经润色过的内容,尚令人觉得难以置信,那现实中人听到这种事会是什么想法?
曹昂的养母丁夫人说:
子脩亡於穰,丁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
如果认为“将我儿杀之”有多种解释,那么“都不复念”呢?
曹操对曹冲“都不复念”么?
丁夫人是唯一可以日常对曹操提及曹昂的人。
而曹操对曹昂则不想再提,然后把总念叨曹昂的丁夫人给处理了。
活着的曹操,不想提曹昂。
将死的曹操,不愿见曹昂。
父子间发生什么事只有他们知道,在大家看来肯定没那么简单。